“三位一体”二十载 巡礼蓄势再出发——专访著名“三农”和金融专家陈林博士
纪念“三位一体”合作经济改革20周年巡礼系列活动近日在改革始源地温州瑞安启航。
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合作经济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部署推动的一项重要农村综合改革。通过近20年来的不断探索、持续深化,这项改革两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并在全国推广,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著名“三农”和金融专家陈林博士长期从事农村合作经济和普惠金融研究,在挂职瑞安市副市长期间担任瑞安农村合作协会首任会长,率先在第一线主持开展“三位一体”合作经济改革试点。近日,陈林博士来温参加巡礼系列活动。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
陈林博士
再次回到“第二故乡”
农民拉着我的手说个没完
记者:陈博士,您好!再次回到曾经工作过的温州,您有何感想?此行有什么见闻和收获,跟以往来温州相比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陈林:温州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锻炼成长的地方,回来倍感亲切。这次行程临时决定,直接到基层合作社、企业和农户家庭。听到基层农民说,老市长回来了,博士市长回来了!农民朋友拉着我的手说个没完,一定要拉我到家里坐坐。还顺道在温州大学和温州理工学院作学术讲座,与两校教师有深入交流。围绕“三位一体”合作经济,温州社会各界的志愿者力量,更是如火如荼,令我深受鼓励。这是一次踏青之旅、寻根之旅,也是怀旧迎新、蓄势再发之旅。
如果说这次跟以往来温州相比有什么不同,似乎温州民间略有一些焦虑感,大致是因为经济形势特别是国际上的一些变化。这个时候恰恰要增强定力,相信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做好自己的事情。要相信温州人的智慧和力量。
4月19日,陈林博士和张富清金融服务队成员在瑞安马屿考察交流。(付晓芬 摄)
瑞安率先“答题”
有民间互助和改革创新土壤
记者:2006年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的宏伟构想,瑞安率先探索,并于同年3月成立瑞安农村合作协会,当时挂职瑞安市副市长的您担任首任会长。请问,为什么是温州瑞安率先进行探索实践?
陈林:“三位一体”作为“三农”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习近平总书记不仅亲自点题、亲自破题,而且给出了“答题思路”。我在清华时就研读过习近平总书记的博士论文,他对于新型合作经济早就胸有成竹,主政浙江时期正式提出“三位一体”合作经济构想,并亲临温州瑞安召开全省现场会进行经验总结和推广,温州瑞安率先进行探索实践,这是温州人民的光荣。
另一方面,温州和瑞安有长期积淀的民间互助和改革创新的土壤。千百年来,既有永嘉学派(主要人物多是瑞安人)“经世致用,义利并举”的思想传统,又有无数草根精英以乡情亲情为纽带开展互助合作的丰富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既有1956年温州永嘉作为“包产到户第一县”的艰辛探索,也有改革开放后勇闯市场的酸甜苦辣。这些都是我们继往开来的宝贵资源。
瑞安农村三位一体改革展示馆内陈列
改革过程“一浪高过一浪”
承压时农民送来几颗粽子
记者:当年12月19日,习近平同志亲临瑞安召开全省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工作现场会,肯定瑞安“认真探索、大胆实践,创造了有益的经验”,要求深入探索实践。为何你们在短短几个月内便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在“答题”过程中有哪些令您至今难忘的故事?
陈林:天下的事情哪有那么轻易的,并不是短短几个月。其实,在全省现场会20个月前的2005年4月,就已经在瑞安酝酿形成方案。2005年6月,瑞安市政府专题会议作出具体安排并加强试点。到2006年1月,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三位一体”。2006年3月,载入相关内容的《政府工作报告》在瑞安市人大获得通过,瑞安“三位一体”农村合作协会正式成立。2006年10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杭州听取了汇报,当年12月亲临瑞安,瑞安信合联盟随后组建。因此,纪念“三位一体”合作经济改革20周年,有几个重要时间节点,如2025年4月、6月,2026年1月、10月、12月,是一浪高过一浪。
在瑞安“三位一体”先行试点过程中,我至今难忘的是基层干部群众的热情支持和参与。记得某个端午节前,正当我感到压力时候,某位并不相熟的农民受其老母亲之托,一定要送来几颗粽子。这说明,“三位一体”合作经济抓住了“三农”问题的要害,抓住了统筹城乡的根本,抓住了共同富裕的阶梯,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深得人心。
4月19日,“三位一体”合作经济改革20周年巡礼系列活动首场研讨会,陈林博士(右二)作主旨讲话。(潘勤勇 摄)
回应改革“始源地”之争
真实的历史应当正本清源
记者:听说还有个“始源地”之争?
陈林:这个事情说来话长,但是对于温州很重要。
“两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行)与(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合作),都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提出的重要思想。“两山”更为通俗易懂,流传更广一些。
至于“三位一体”实践的始源地,本来不应该有什么争议。我认为,真实的历史应当正本清源;兄弟市县之间,你追我赶是好的,谁也不能躺在历史功劳簿上。
2006年5月12日浙江日报头版报道《瑞安组建国内首家农村合作协会》。浙江日报称之为“首家”,是非常慎重的,经过了几个月的明察暗访,征求了有关部门和省内外权威专家的意见。2006年12月,全省现场会到瑞安召开后,全省十多个试点县市都组建了农村合作(经济)协会。
瑞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资料图)
改革最大的成效
是激发广大农民主人翁意识
记者:站在20周年的节点回望,您认为温州“三位一体”改革为全国、全省提供了哪些鲜活的经验?有哪些重要的成果?
陈林:温州瑞安的“三位一体”改革实践,具体的成果不用一一列举,我想最大的成效,是通过互助合作,极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极大唤起了社会各界对于农民及其合作事业的支持。这是势不可挡的,也是某些涉农部门始料未及的。
瑞安先行试点的具体方案不是一下子和盘托出的,而是步步深入。一开始并未大刀阔斧,而是拾遗补缺、穿针引线,整个过程不依赖强迫命令,而是求同存异、循循善诱,没有开膛破肚、伤筋动骨,却改变着神经传导机制和思维认知模式。在改革的每一阶段,特别是启动阶段,需要平衡协调各方面、多层次的利益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化解各种阻力和摩擦,迂回曲折不断前进。又在第一时间先声夺人,稳住局面,以资源重组的净收益巩固各方面的参与。
这是一系列合作的博弈,这个经验固然不是十分成熟,但是基本的结构和路径是清晰的。这个结构和路径的形成有一个反复磨合的过程。关键在于超越旧有观念和既得利益,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一套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的论述,更要在各种利益关系之间进行大量的平衡、协调、补偿和置换。瑞安只是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是动态的。要继续巩固和扩大改革成果,尚有赖于强有力的政治决断以及资源整合。
“工作格局”非常重要
合作事业需要“志愿精神”
记者:近年来,温州“三位一体”改革又不断迸发新的活力,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通过此次来温讲学考察,您对此有何观察,如何评价?
陈林: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亲赴瑞安召开全省现场会的重要讲话指出:“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经济是三类合作组织的一体化,也是三重合作功能的一体化,又是三级合作体系的一体化。
因此,发展这种联合组织涉及面广,系统性强。各地各部门要按照“条块交融、统筹城乡”的要求,明确参与各方的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逐步形成“条块结合、横向联合、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这样的“工作格局”非常重要。“三位一体”是合作制的创新与发展,是在一个更加广阔的多层次平台上新型合作经济的发展与整合,是小农通向大合作的“不二法门”。
合作事业需要志愿精神,不能完全照搬行政套路。
4月19日,陈林博士和张富清金融服务队成员在瑞安马屿考察交流。(付晓芬 摄)
新书并非一时之功
源于多年实践经验和研究心得
记者:此番,您带来了新书《“三位一体”服务“三农”》,可否简要介绍一下?对于“三位一体”,您有哪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书中有提到哪些温州的实践和探索?
陈林:2023年10月10日,我到浙江杭州参观《大道之行——“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其中就以两个展板的宝贵篇幅,回顾了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指引下,组建国内首家农村合作协会及信合联盟,全面开展“三位一体”新型合作经济先行试点的历历往事。展板上还有我和团队当年的活动照片。历史和人民不会忘记,而改革未有穷期,不由感慨系之,又想起了这本流转多年的书稿。
《三位一体服务三农:新型合作经济与普惠金融》源于笔者亲身参与“三位一体”合作经济先行试点,后续推广的实践经验和研究心得。本书原稿多年前即已完成,在学界和决策部门内部广为流传,部分成果曾以论文、专访等形式公开发表,在重要节点上有力配合了改革进程。多年来,媒体关注此起彼伏,学界研究日益增多,但是牵强附会的,以讹传讹的,不免也有发生。正本清源,蓄势再发,此其时矣。
根据有关方面的建议,笔者近期在原书稿基础上进行了全面修订。基本的理论框架没有变,主要是对逻辑框架的细节进行了完善,篇章结构上稍作调整,重点补充了涉及普惠金融和数字化的内容,更新了不少数据和事例。本书并非简单介绍国内外经验和现有各种理论观点,而是立足本土、植根现实、博采众长,在此基础上融为一炉,围绕理论内核进行逻辑展开,力求形成体系。原稿中涉及过深理论抽象、历史思辨的部分,考虑分拆成为单独著作《合作的性质》。
由于“三位一体”合作经济横跨多个部门职能和学科领域,对于旧有利益格局、认知框架、思维定势都有冲击,因此在严格意义上,尚未克竞全功。也有同志希望能对改革全过程进行多方位复盘,总结战略策略上的经验得失。这些动态过程的故事和剖析将构成另外一部著作《合作的博弈》。本书主要是对于目标模式进行理论化、系统化的论证,立足于正面阐发。诚请各界有识之士不吝提出意见和建议。
新书发布(潘勤勇 摄)
需进一步解放思想
保持合作经济创新发展的活力
记者:您如何看待“三位一体”的未来路径?今后,温州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探索、创新和突破?
陈林:相比于当年我在浙江挂职时具体组织“三位一体”先行试点的工作条件,现在可是大大改观了。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打破了过去多年的瓶颈制约。互联网平台可望显著降低合作经济的组织成本,极大提升合作经济的规模优势与运行效率,加快复制及推广速度,从而实现数字化对于合作化的支持,这也就是数字赋能。
对于“三位一体”之“信用合作”,很多人还没有充分理解,甚至望文生义为原来的信用社,甚至说我这里的信用社不存在了(很多改制为农商行),没法搞,云云。这是在认识上把信用合作简单等同于持牌金融机构,进而作为中央事权,地方上就无所作为。
其实,根据我们智库团队的长期研究和实践,也是各方面越来趋近的共识:信用合作本身不必是“机构”,而可以作为一种“机制”。借助于先进的金融科技,创新产品和契约设计,优化简化流程,金融机构可以嫁接互助合作机制。例如我们在一些地方正在试点的,银行依托合作组织的互助增信贷款,或者银行托管、封闭运行下的互助委托贷款,以及保险信托机构支持下的互助保险、互助信托等方式。这样迅速、高效地促成交易,同时避免了新设机构或申请金融牌照的障碍与成本。同时还可进一步创新支付结算业务,帮助建立合作经济的账户体系和簿记系统,促进资金分账、交易返利的便利化、规范化。这恰恰是我们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可望实现合作经济、合作金融“弯道超车”的地方。
这些创新并不涉及金融牌照管理,完全在地方事权范围之内,或者完全是企业和老百姓的自主权。温州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方能不断保持“三位一体”合作经济创新发展的活力。
温州瑞安滨海都市田园(莘塍街道供图)
温州人提倡的互助合作精神
正是“三位一体”合作的精髓
记者:今年恰逢“温州模式”和“四千精神”提出40周年。您认为“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的探索实践,跟“温州模式”“四千精神”有什么内在关联?您曾在温州工作,长期关注和研究温州,您认为“温州模式”如何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陈林:“三位一体”合作经济的试点之初,刚刚产生一些影响,当时就被外界称为新农村建设(现在多称乡村振兴)的温州模式。后来,“三位一体”走向全国,现在可以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努力造就这样的局面,靠的就是“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这是当代人著就的当代史。
我认为,“三位一体”合作经济的探索实践,是温州可以拿得出手的改革创新。《人民日报》2018年1月21日第1版发表的中央农办官方署名文章《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在浙江的形成与实践》,第一段就明确指出: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探索推进了“三位一体”合作经济发展等一系列农业农村重大改革。这是温州人需要倍加珍惜的。
至于温州精神,有很多解读。其中,温州人提倡的互助合作的精神,正是“三位一体”合作的精髓。当然温州传统上的互助合作更多依赖于乡情亲情纽带,有其低成本、高信用的优势,但在现代经济社会条件下,要能超越自己,形成扩展秩序,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4月19日,陈林(右四)和瑞安“农创客”参观瑞安农村三位一体改革展示馆。
没上过大学的博士后
赠言“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
记者:据说您是一位“没上过大学的博士后”,可否跟我们讲讲您的奋斗故事?可否送几句话作为对年轻人的勉励。
陈林:我14岁初中毕业,从安徽来到浙江杭州就读一所四年制中专学校,这是我和浙江结缘的开始。直到现在,我的身份证号还是33打头的。加上后来在温州挂职的3年,我在浙江的完整年度不少于7年,都是我的黄金年华。
当年没有高考压力,也没有就业压力,我就是长期自学,自由自在地阅读、思考、写作,这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到如今。也曾寻访天下名师,到各大著名高校拿了几个文凭。我对于文、史、哲、政、经具有普遍兴趣,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下了一些功夫,至于法律、财会、金融这些看家本领也不能忽视。这些知识在我推动“三位一体”合作经济相关研究和实践中,都用上了不少。我的确不是教育体制的标准产物,现在看来对我个人而言反而是幸事。
问我对年轻人的勉励?看来我已经不年轻了啊。一定要送句话么,那就是: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
时光荏苒,虽已离任多年,我一直密切关注温州的发展变化,更不能忘怀温州干部群众对我的关爱。我有幸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也感恩温州给予我的机遇和成长。
长期以来,无论在任何岗位上,我都铭记总书记的嘱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二十年上下求索,把论著写在祖国大地上,化身为千千万万干部群众的行动,又从鲜活的本土经验中不断提炼具有普遍意义的学术命题。我领衔智库团队继续开展了若干地方、部门和领域的改革创新探索。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压力、误解或者诱惑,毁誉置之度外,我的初心丝毫未改。
近年来,“三位一体”合作事业重整旗鼓。风云际会,新一轮波澜壮阔的变革蓄势待发。温州人有机会见证和参与这一历史进程。
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